131-6223-6897
在试管婴儿周期中,促排卵是非常关键的一步,为后续的取卵和胚胎移植提供了基础。在促排卵阶段,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和需求,医生会制定不同的方案,如长方案、短方案、超长方案、拮抗剂方案、黄体期促排卵方案等。那么,这些方案有什么区别呢?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案呢?
1. 控制性超促排卵
促排卵又称为控制的卵巢刺激,是以药物的手段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诱发多个卵泡的发育和成熟。长方案、短方案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的不同实施方案。
2. 长方案与短方案的区别
长方案是使用最多、最经典的方案,大约需要1个月的用药时间。一般从月经周期的第18-22天开始使用降调节药物,如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等,然后在给药后第18-20天左右开始加用促性腺激素制剂进行促排卵。这种方案利用大剂量药物的持续刺激,达到内源性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。
短方案则需要的时间较短,大约10-15天。从月经周期的第1-3天开始使用达菲林等药物,同时给予促性腺激素至注射HCG为止。
长方案适用于卵巢功能相对较好的患者,而短方案则适用于卵巢功能较差或对促排卵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。长方案的促排卵效果较好,卵泡生长易于控制;而短方案的效果则相对不易控制,可能出现卵泡生长不均匀或提前排卵的问题。
3. 其他方案
除了长方案和短方案,还有超长方案、拮抗剂方案、黄体期促排卵方案等。超长方案多用于特定疾病患者,如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子宫腺肌病等,有助于改善卵子质量与内膜环境。拮抗剂方案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方案,适用于特定情况。
4. 如何检测促排卵
在促排卵阶段,患者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了解卵泡的生长情况。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激素测定和B超技术。B超监测可以直观地了解卵泡的数量和生长情况,而激素测定则可以了解卵巢的功能状态。
在促排卵药物使用阶段,患者需要每天打针。药物的冷藏保存和使用方法都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指示,避免影响药效。
通过B超监测,当观察到直径大于等于18mm的卵泡达到一定数量(在某些特定方案或情境下,卵泡直径可能未达到18mm,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),且雌激素水平也相应达标时,我们将停止使用促排卵药物和达菲林。随后,在当天的合适时段,将注射适量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,即所谓的“打夜针”,以促进卵子的成熟。
注射HCG后的次日早晨,我们将进行卵子的采集。
HCG的注射是整个过程的关键环节,只有完成注射后,卵泡才能成熟以供采集。我们强烈建议大家严格按照医院和医生规定的时间进行注射,不得有误。
无论采用何种促排卵方案,我们的核心原则始终如一——尽可能地减少对卵巢的刺激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避免女性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的情况,将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降至最低。在保障健康的实现最佳的生殖医学效果。